作者:gad
引言|故乡的眷恋
无论是王谢堂前“杨柳阴中引御沟,梧桐树碧拥朱楼”,
还是寻常巷陌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不管是藏匿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还是散落于苏杭街巷的粉墙黛瓦,
总有一方让人魂牵梦萦的土地,
是游子心中神秘且无法割舍的存在,
而记忆里的生活点滴,
便是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和情感的寄宿之所。
回溯|此处心安是吾乡
人们常说,
每一缕炊烟背后,
都是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想回到孩童时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在青草芬芳的小河桥边,
细雨滴答的青石板路上,
找回心中那份怅然若失的力量和情感。
探寻|溯流而上,道阻且长
我们满怀欣喜,回到家乡。
儿时的小桥流水却早已不知了去向,
昔日的青砖小瓦马头墙,
也早已变成了华丽复古的西式洋房。
日益西化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可经济的腾飞和城市面貌的多元,
却依然难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失。
我们不禁自问,
那些丢失已久的传统文化自信,
又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
焕发出新的生机?
实践|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思潮涌动,我们开始回溯历史,
从辉煌的过去中汲取灵感,
从遗落的传统中再造基因,
从厚重的积淀中重拾信心。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居住理念再次回归人们视野。
一张茶席、一围老树、一方院落,
这方寸天地间的闲适物境,
不仅是点、线、面的几何构图,
更体现了物我相融、情景相寄的哲学思辨。
怀着诗意栖居的理想情怀,
gad开始了自己深刻的思索和探索性的尝试。
「安吉桃花源」
作为中国式居住系列作品的伊始,
我们以具有禅意的、略带野逸的中式园林为整体基调,
用相对现代简约的语汇,
传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气质神韵,
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艺,
实现了功能与审美间的创造性突破;
「苏州桃花源」
我们基于对苏州传统街道布局、
水巷组织和庭院营造的研究,
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吸取老城肌理,
以小尺度的体量空间,
谦逊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展现隐于都市的大儒风范;
「杭州云栖玫瑰园中式大宅」
我们恢复了以内院为核心的传统居住建筑实质,
重拾了对原有场地精神的关怀,
再现了经典的中国传统园林,
希望营造静谧天地之间的世外桃源,
满足用户闲云野鹤的居住情怀;
「杭州元福里」
我们通过与老照片的对比研究,
完整保存了明清“坊巷制”架构,
以原生态自发生长形成的“低层高密度”城市肌理,
再现传统街区的空间记忆,
将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
在闹市中心得到延续;
「杭州江南里」
我们基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群组聚落”的认知,
首次将“传统街巷与江南园林”的传统设计精髓,
运用于总图设计中,
以进退错落的街巷关系和曲折幽深的庭院格局,
展现大隐于市的精致城市园林;
「杭州桃李春风」
作为小镇文化的发源,
我们将中产阶级对“中国式居住”的向往,
装进了83方的小别墅里;
将城市居民对“邻里共聚、人情复兴”的怀恋,
安放进这个比城市更温暖,
比乡村更文明的地方;
「杭州十里风荷」
我们以“二进大堂、三会馆、四重庭院”的规划格局,
将“宅与园”的核心思想贯穿始终,
以共享“公园”和独享“私园”的多重院境,
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
与住户共赴一场花前月下的风荷之约。
「莫干山观云小镇」
作为蓝城“百镇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
我们顺应山地地形高差,
营造户户有景的山地院落典范,
以更简约、现代、飘逸的气质神韵,
营造与自然只有一墙之隔的江南小院。
反馈|始于耕耘,不止于收获
二十载的耕耘终于换来些许回报。
不管是桃李春风的抢售一空,
还是小镇项目掀起的全国热潮,
无论是江南里荣膺“国际最佳联排住宅”金砖大奖,
又或是苏州桃花源被CNN评为2016年“全球最贵豪宅”,
每一个项目背后都凝聚着
我们对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思辨|意境相合,道器并举
作为集中国传统居住格局、
风俗规制、建构方式等为一体的完整系统,
中国传统居住理念,
依然符合当代中国人的情感诉求和生活理念。
而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回归,
是对“情与景”、“意与境”
相承相载的传统空间意向的重塑,
然而这种重塑并不是剥离于现实
或背离于时代大背景的臆想,
中国式居住建筑中的空间意向,
是根植于内心的感受,
进而将其外化为空间布局的丰富境域,
意境相合、道器并举。
理想|自然而往,归心而居
作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者,
我们尊古,但不伏于古,
我们崇新,但不为新而新。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是为了让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如琴瑟共鸣般融洽和瑰丽。
我们对中国传统居住理念回归的期盼,
是我们作为城市建设者、生活描绘者,
对社会应有的关怀与责任。
作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推动者,
我们希望跨越时空的界限,
在西方化、集约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将中国传统居住理念从偏废的尘土中带回现代都市,
以当代建筑师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承载起对传统居住美学的美好向往;
在自然与城市的微妙平衡间,
唤起大家对城市文脉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寻求一份情感的共鸣,
铺就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归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