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3-63012636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协同实施“两大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 ——专访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陈亚军

浏览次数:7   更新时间:2018-07-06 8

       

 

     

 

      近期举行的首届中国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峰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陈亚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是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科学把握的一个重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陈亚军指出,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国家现代化,是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当今中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他同时指出,农业农村是现代化的突出短板,在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因此,必须坚持双轮驱动、协同发力,顺势而为、因势而导,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经营规模化的门槛,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同时,我国农业劳动力有2.1亿,与27%农业就业占比相对应的是7.9%的农业增加值占比,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远未结束。这些都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对此,陈亚军强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分子分母联动”。扩大分子,就是要积极稳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着力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分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着力缩小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的人口分母。为此,必须把握大势,继续推进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体制,推进“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加快落地,实现到2020年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其他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提升城镇化和城市群质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为支撑,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为抓手,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制约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成了乡村振兴的制肘。

 

陈亚军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关键。要科学设计改革路径,稳妥把握改革节奏,坚持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紧紧围绕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要求,瞄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两大核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过程中,应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严格防范社会风险。

 

城市要素要下得去,前提是农村要接得住。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城市要素下乡,引导资本、人才、科技等更多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的时代要求和政策取向大背景下,处于城乡之间、作为集散产业和要素平台的特色小镇,地位和优势更加凸显。

 

陈亚军表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搭建好载体和平台至关重要。特色小镇若要担当起载体和平台的重要功能,应坚持“五要五不要”基本原则:坚持创新探索、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坚持市场导向、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应更多从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拓展要素配置新通道、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共建共享新模式等视角去谋划、建设和经营,真正把“好事办好、好经念正”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