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利大剧院,被这座“水景”于一体的建筑外观给吸引了。白天它就像一个装满许多秘密的玉石,静搁在远香湖一畔。
晚上它则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水晶盒子,漂浮于广阔的水面之上,与自己的倒影安静地对话。
建筑与水、风、光等自然元素相结合,各方向都有观景平台,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观。
而保利大剧院的设计师,正是大家所熟悉的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安藤在考察过实体建筑后,称之为他在中国“所设计作品的最好体现”。
作品一次次惊艳世界,被称为“没文化的”鬼才建筑师。
在这种狭窄逼仄的布局下,采光、通风、日照成了很大的问题。
但在关西这种长屋下长大的安藤,自然最了解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建筑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从外部看只是一个没有光线的黑盒子。
但当你走进其中就会发现,因为有了庭院所以非常明亮。
庭院中,自然每天都展现一个不同的方面。
庭院是在住屋中展开的生活核心,它引介着诸如光、风和雨这些自然现象,而他们在城市中正在被人们所忘却。
光之教堂
小时候安藤家里的长屋加盖二楼,屋顶洞开,阳光就射进潮湿的长屋。
一抬头,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
也许为什么他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元素,或许就源自于儿时的记忆,对自然光线变幻的迷恋吧。
位于日本兵库县芦屋市的小筱邸,是一个以光为主题的清心寡欲式生活空间。
在起居室楼的开敞空间,光线从天窗上洒上柔和的混凝土墙壁,每一刻墙壁都在产生着变化。
纯色的墙壁与光线产生的对比是如此美丽。
因为有了自然的气息,墙壁看起来不再是冷酷的囚牢。
一切都变得惬意了起来。
现代主义大师中迷恋混凝土者不少,从柯布西耶、路易斯·卡恩到丹下健三身上,都能找到类似情结。
但能把清水混凝土工艺做到平滑如砥、丝般感受者,非安藤莫属。
建筑物采取的清水混凝土,刻意保留了施工模板的孔洞痕迹,使得表面有种纤柔若丝的肌理效果。
又有种类似皮革的质感,一改往日冰冷混凝土的感觉。
光洒下来的时候,格外温暖朴素。令人甚至想要把脸凑上去感受墙壁。
每一处都伴随着光线互相依存。
而要说到光线,“光之教堂”可谓是光与影弹奏的最好听的交响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