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近期教育行业的调整与转型,教育建筑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其设计也将迎接更大的挑战。一所校园不仅能够反映学校的办学精神,亦在课堂内外的潜移默化之间为学生带来影响。因此,校园空间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一种陪伴或引导,亟需打破同质化的刻板印象,将设计关注的重心放回到使用者身上,启发对自我的认知,促进群体间的交往,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项目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龙兴片区,紧邻城市主干道和轻轨站,与城市公园隔河相望,周边规划均为居住用地。项目场地西北高、东南低,设计分层利用高差、与地景结合,将校园内公共空间联同建筑屋顶串联成一个户外平台,这是学生们课余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贯穿所有教学楼的路径。
平台顺应地势,高低起伏,如同从场地里生长出来的花园,将学校消隐于地景之中。其以建筑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奇趣世界,营造出自由、共融的空间氛围,开启孩子们发现未来、探索未来的窗口。
场地位于重庆市水土新城,竹溪河畔,临近云汉大道并与数条次干道相接,周边规划建设多个公园与沿河景观带,内有高地及溪谷,梯田式景观保存完好。但基地地形起伏较大,高差达47m;且校园用地面积约120,000㎡,建筑面积亦超过120,000㎡,如何平衡场地与体量是项目面临的首要挑战。
由于校内设初、高中部,共120个班,设计团队提出了“双校门”的解决方案。初中部从北侧山地正门进入,顺势下行;高中部从南侧谷地进入,依山上行,交汇于图书馆、食堂等共享功能,形成可分可合、便捷联动的交通流线。消防车道就高差沿建筑展开;无障碍坡道亦可顺势到达每一栋单体。
教学楼均呈U形布置,开敞处面向沿河景观绿带;首层顺地势架空,将原始地貌纳入建筑单体,与内部空间形成联动。潺潺溪水萦绕在场地周边,但同时也会成为教学噪音,因此方案将食堂置于瀑布和溪谷旁入口广场地下,通过中庭引风,形成“观水而不废食”的场景。场地中央的图书馆亦顺应梯田走势,消隐于花海之中。依山就势的自由体态,层叠错落的生态绿谷,不仅最大限度地消解体量、减少土方,亦暗合“游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西大附中学风。
山东省潍坊市的歌尔学校是一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原点的小学,它摒弃了常规的功能主导的建筑策略,从内容出发,反推空间,建筑师也参与到课程设置与任务书编写中,用近一年的时间推导出空间引领学生探索内在、自我成长的有机建筑体。
抽象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意蕴,校园整体布局通过回游式手法组织空间。其与建筑单体底部的架空层相结合,将入口处放大,同时以室外楼梯串联起二层屋顶平台,形成室内外互相渗透、互相联动的空间氛围以及“外廊环绕、内廊贯通”的动线规划。此外,设计继承并优化了传统的对景、借景等造园手法,将西侧景区和南侧复耕地的绿色资源引入,且通过花园、草坪等景观节点丰富回游层次、模糊内外边界,营造出分而不隔、穷而不尽的视觉体验。
小学生固然偏爱活泼多样的空间形态,但设计并没有直接使用符号化的儿童元素或具象化的建筑手法,而是通过南北向主轴串联所有功能。其西侧为思考、交流的主题庭院;东侧为风雨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主体建筑被注入大量廊道、平台、楼梯等非正式交流空间,令孩子们于此漫步、玩耍、嬉戏、相遇……成长的烦恼在动静相宜、自由共融的氛围里滋养出人类精神世界最闪亮的记忆。
项目所在 山东,潍坊
项目类型 校园建筑
设计/竣工 2019-2020
项目规模 31940㎡
当下,教育建筑的定义不再是承载单纯的教学需求,而是丰富自我、发散思维、创造价值的生活场景。gad研发的系列学校项目,重拾对场地的人文关怀、再现对空间的美学诉求。其以可持续的建筑手法,打磨出拓宽生命维度、探索自我成长的复合空间;以自然教育和美育教育为原点,塑造学生们的心理及人格结构。